要说明朝最让人意难平的皇帝,朱允炆绝对能排前三。爷爷朱元璋费劲巴拉皇位,结果屁股还没坐热乎,就被四叔朱棣掀翻在地,从此下落成谜。这剧情比八点档狗血剧还刺激!朱允炆开局手握百万大军、正统名分,咋就把江山丢了呢?今天咱就当回 “历史课代表”,扒一扒这位 “惨兮兮” 皇太孙翻车的真实原因。
一、削藩太急:先得罪亲戚,后没了帮手
朱允炆丢江山,第一个 “神操作” 就是削藩太着急。朱元璋当年为了让老朱家坐稳江山,一口气封了 25个藩王,各个手握兵权,驻守边疆。这本来是给孙子 “保驾护航” 的,结果成了定时炸弹。朱允炆刚登基,就听了黄子澄、齐泰这俩 “智囊” 的建议:削藩!而且上来就玩 “地狱难度”—— 先对势力弱的藩王下手,把周王、代王、齐王等五位王爷贬为庶人。
展开剩余81%这操作看着挺聪明,实则蠢到家了!为啥?你想想,本来藩王们还在观望,结果你上来就把几个兄弟 “打包降级”,剩下的能不慌吗?尤其是朱棣,看着兄弟们一个个倒霉,心里早就盘算着 “与其坐以待毙,不如反了算了”。更要命的是,朱允炆削藩时手段太狠,逼得湘王朱柏全家自焚,这一下彻底寒了藩王们的心。本来这些亲戚还能拉拢一下,结果全成了对立面,等朱棣造反时,朱允炆连个帮手都找不到!
二、用人失误:纸上谈兵的 “猪队友”
朱允炆身边的 “智囊团”,简直是 “猪队友” 的典型代表。先说黄子澄和齐泰,这俩人都是学霸出身,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,但治国打仗那是一窍不通。削藩这么大的事儿,他俩既没制定周密计划,也没考虑藩王们的反抗,就一门心思 “干就完了”。就像职场里的新人,光知道提方案,却不考虑可行性,最后把项目搞砸了。
再说说带兵打仗的李景隆。朱允炆派他去讨伐朱棣,好家伙,这位爷简直是 “运输大队长”!带着 50 万大军,结果被朱棣几万人打得落花流水,还把粮草、武器全送给了对方。更离谱的是,朱棣打到南京城下时,李景隆直接开门投降,这操作比电视剧还魔幻!朱允炆识人不明,用了这么一帮 “饭桶”,不败才怪!
三、朱棣太猛:“造反界” 的天花板选手
朱允炆丢江山,还有个重要原因 —— 对手太强!朱棣可不是一般人,他 10 岁就被封为燕王,驻守北平(今北京),常年和蒙古人打仗,军事能力点满。而且朱棣手下能人辈出,像姚广孝这种 “黑衣宰相”,天天给朱棣出谋划策;张玉、朱能等将领,各个能征善战。
最绝的是朱棣的 “造反” 操作。靖难之役刚开始,朱棣只有北平一城,兵力不足 10 万。但他愣是靠 “闪电战”,先拿下周边城池扩充实力,然后一路南下,绕过重兵防守的济南,直接奔袭南京。这战术水平,放现在都能当军事教材!朱允炆从小在皇宫长大,没经历过战争,哪是朱棣这种 “实战派” 的对手?就像小学生和职业选手打比赛,根本不在一个量级。
四、性格太软:当皇帝太 “佛系”
朱允炆这人,性格太 “佛系”,根本不适合当皇帝。朱元璋临终前告诉他:“外敌入侵,藩王可以抵御;藩王造反,你就只能靠自己了。” 结果朱允炆真到了这一步,还在念着叔侄情分。靖难之役时,他下了一道奇葩命令:“勿使朕有杀叔之名!” 这相当于给朱棣开了 “免死金牌”,士兵们打仗时都不敢对朱棣下狠手。
而且朱允炆太优柔寡断,削藩时犹犹豫豫,该狠的时候不狠;朱棣造反后,他又想和谈,结果错失良机。就像职场里的领导,决策时磨磨唧唧,遇到问题又不敢拍板,最后只能被下属取代。当皇帝可不是过家家,心软、犹豫,在权力斗争中就是致命弱点。
五、运气太差:“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”
除了上面这些原因,朱允炆丢江山还有个 “玄学” 因素 —— 运气太差。靖难之役时,好几次朱棣都快被打败了,结果突然刮起大风,把南军的军旗吹断,士气大乱;还有济南之战,铁铉死守城池,朱棣久攻不下,本来都打算撤军了,结果有人叛变,济南失守。
而且朱允炆登基时,明朝刚经历了朱元璋晚年的 “大清洗”,朝中能臣猛将死的死、贬的贬,到他手里已经是个 “烂摊子”。再加上他当皇帝才四年,根基不稳,根本没时间培养自己的势力。这就好比刚接手公司,还没熟悉业务,就遇到竞争对手恶意收购,想不倒闭都难!
发布于:广东省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